信息与媒介

媒介承载的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。

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,本文不打算长篇大论去论证,因为本文重点不在于此。

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歌曲等音频文件的采样率与比特率的科普。
同样的,还有视频的分辨率、帧数、码率等等参数的含义科普。

在同意该观点的前提下,我们来具体讨论一下文字这一媒介。

另外,信息所对应的具体含义是脑子中的内容(包含立体图像、知识、想法、思路、逻辑等等)(本文后续提及的“想法”一词就包含这一些)

文字的形成

我们需要先讨论一个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”的问题。

文字,具体一点,一个词;其所代表的含义是先有这个词了才有这种含义,还是先有这种含义才出现了这个词?

是脑子里先有了内容,才创造了对应的词,这样没错吧。

早期,人们脑子里有了内容,想表达出来,才创造出来象形字,以此来表达某一个事或物。

遇到了没见过的事物,就再创造文字来表示。

而部分迷信/宗教类相关的词汇就是遇到了没见过且无法解释的事物,又需要表达出来才创造的。(妖魔鬼怪、神仙上帝、中医的部分词汇)

文字就是被慢慢创造出来的,甚至到了现代,遇到新鲜的舶来品/新技术等,我们也得创造新词汇来指代。
(咖啡,沙发,芝士,电脑,电话,手机)

此外还有一些抽象的概念,抽象的信息,例如一些疾病、心理、思想。

它们是一直存在的,后来才开始创造词汇表示它们。(老年痴呆症,抑郁症,虚无主义,唯物主义)

总之就是目前还找不到词汇来代指的,我们才开始创造出对应的文字来表示。
另外这个词汇被广泛认知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。
文字的形成就是如此,文字所能表示的信息也远远不及脑海中的冰山一角。

失真的文字所带来的冲击

接下来就是本文所重点讨论的内容了。

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求推荐床垫的帖子。底下有人回复“席梦思”,而这条言论被另外一个网友抨击为不结合实际,乱推奢侈品,甚至上升到对人品的攻击。

席梦思牌的床垫近万元

最后才解释清楚,第一位评论说的“席梦思”是表示弹簧床垫这一品类,而那位抨击者以为是“席梦思”品牌的床垫产品。

这是同一个词在不同人眼中意思不同导致的冲突。

此外还有数码圈经典的“华为口”,很多人将type-c接口称为华为口(大部分人是因为其第一次接触到type-c接口是在华为手机上)
当一方因为这情况称type-c为华为口时,对方可能会有几种解读。

  1. 就是单纯的不知道是在说type-c,花费时间沟通后才知道是指type-c(然后转到以下选项)
  2. 知道,但理解,也不做其他的反应
  3. 知道且纠正对方。(纠正过程也有可能引起别的冲突)
  4. 知道且鄙视对方,认为对方没文化/脑残华为粉(可能表现为第二种,也可能表现为第三种,甚至可能直接吵起来)

这是一个词汇未被广泛熟知,导致同一个物品有不同词汇代指导致的冲突。

某种意义上来说,网络上的冲突,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文字表达不准确导致的。

不止刚刚提到的这种词汇含义混淆的现象。

还有一种常见的就是词汇被部分人赋予了其他含义。
先不提被赋予了地域歧视、种族歧视的词汇。
现在很多词汇被用于阴阳怪气后,导致词汇本身对了解其阴阳属性的人来说显得很扎眼。
(呵呵,不会吧,6,圣母)

最后出现“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”的现象。

想法塞不进文字里

归根到底,很多时候,我们都无法将自己脑海里的东西塞到一段文字里。

这不仅是文字本身承载的信息失真,还有可能是我们无法使用好文字,或者说我们无法将自己想法尽可能不丢失太多信息的塞进文字里。

大部分人都亲身遇到过老师专业知识很扎实,水平很高;但他讲课就是很差,经常听不懂。

也会遇到过明明自己有理,但是争论的时候却说不清,常常事后第二天才想明白要怎么语言反击。

更多的时候是要描述一个东西或者一件事,就是跟人说不清。

认知决定言论

基于文字的形成,一个想法被表达出来需要一个词汇对应,可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这个词汇的认知,那他就无法准确表达出来。反过来,他也无法理解别人所表达的意思。
例子就是我们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。

我还是举一个吧,以前在玩桥梁建筑师游戏时,都会搭多个三角形的结构。但我一直不知道怎么表达,后来才知道到在土木工程专业中,这叫做桁架结构。
反过来,我去找个人说搭个桁架,那他也听不明白

有趣但又不有趣的现象

以下这些我就不举例子了,如果经常上网的话,都见过不少了。

叠甲

现在很多人发表言论时,为了避免被错误解读、过度解读,都会进行特别说明,进行“叠甲”,防止被攻击。

语言艺术

以言论被过度解读为前提对文字进行加工。

我不会→我可以学
我不知道→我研究一下

“我不是说了吗”

有的人文字提炼能力低(从想法到文字的转换)而不自知
常常脑子里过了一边,然后表达出的文字信息量却很低且缺少很大部分,但他又认为自己明确完整的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转达给别人了。

跨频道聊天

双方交流不在一个点,一个频道上。

你就是这个意思吧

自己先误解对方言论,然后在这个误解的情况下去“反击”。(也是因此才有了“叠甲”)

“你还真是高高在上呢”也是基于这种思路才导致的误解。

不过我们习惯称发言者是不太会说话/话没说好。

非要分对错,那就是都有错,或者说都没错。

各种方言/语种的词汇差异

基于“文字的形成”,注定了各种语言之间对某一事物是否有词汇表示并不统一。
可能在中文里的某个词,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单词来表示。
相反的,其他语言翻译成中文,也会存在找不到准确的词汇的情况。
这就是很多国外书籍的译本被评价为不如看原文的原因。

接下来是偏主观的内容

我在日常中经常遇到上一节的“我不是说了吗”这种类型的人,哈哈,这个分类名就带有我的怨气了,没少被这类人的这句话隔应。
尤其是在工作中,对方总以为他交代清楚了,最后你没做到或者你过段时间去问他,他就开始发脾气/教训你。

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善良的,正所谓人之初、性本善。
但因为文字的不准确性与个人语言匮乏的原因,才导致了很多冲突。

我在看别人的言论时,常常会尽可能客观的琢磨背后的真实含义。
我发表言论时,也力求发言准确/不引起误解,同时不以揣测后的信息去攻击对方。(其实我一般也不会攻击人)
有时我不确定对方的真实想法,在我打算与对方好好交流的时候,我就会追问确认。

在此解释一下,本文的“想法”可以包含脑海里的所有内容

举个例子
我出过几个故障处理的教程,因此有不少人来找我询问。
有次,被人直接问“我也有这个情况,请问要怎么弄,教程我看不明白”。
我就会去问“哪里看不懂,你怎么操作的,你做了哪些尝试,都提示的什么,你用的什么设备什么工具什么软件”。

我想不少人遇到这种事就会血压上升,“明明录了视频、写了教程,怎么就看不明白了,也不说是哪”。

再举一个
我以前也出过游戏视频,有次我收到一条回复“dlc好费钱啊”
我第一反应是去steam查了dlc的价格,也就20元(游戏本体60元,dlc内容挺丰富的)。
说实话,查完价格后,我皱了眉头,不太理解,还有点小火气。
但我还是在聊天框输入了“还行吧,dlc内容挺丰富的,包含几个大地图还有好多道具跟材料。20元不算贵,从一周的饭钱里稍微抠抠也还是能攒出来的。”
不过,敲完这段还没点发送的时候,我就想明白了。“好费钱”应该是好费游戏里的金币,dlc里新增了很多道具跟皮肤,全收集的话需要很多游戏金币。后来就这个方向去回复交流也证实了是这个意思。

我也叠个甲。这里是建立在去购买了正版游戏本体了,本体要60多。
如果都能花60多买本体了,20买一个增加大量游戏内容的dlc还嫌贵的话,我是不太理解了。

基于“认知决定言论”,我与人沟通时总会默认对方不理解专业术语的意思,尽量用大白话解释一下。

我最近这份工作的经理就常用他熟悉的词汇,而且跟我说事情都是打电话说一下就挂断,我没少被整迷糊。
经常需要细细回味经理是在说什么。印象最深的一次是“拉爆”,其实就是爆炸螺丝。

另外,这个理论还可能体现为不理解无法说明的情况下导致“胡言乱语”。
干售后维修的,有句话叫做“客户的话不能全信”。

再从“客户的话不能全信”这句话开始延伸一下。
如果有人找我咨询故障,我都会让对方详细说明一下,另外附一下图,最好是有视频。

反过来,我去找同事、上级沟通问题的时候我自己也会准备好详细的文字与图片材料。
同样的,如果我要找厂家售后维修,我也会这么操作,甚至我会说我做过什么尝试了。
(一方面方便对面判断故障,另一方面省的对方让我去做尝试,这样能节省大家时间)

学习时请勿抠字眼

这件事很重要,所以单独拉出来讲。(不过并不是很契合本文主题)(“学习”这两个字的范围可以扩大一些)

我见过不少人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,对着文档里的某一句话死磕,一直纠结为什么那句话要这么说。

哪怕我给他解答了意思,也说明了歧义的点,说文档写的不是很严谨。

但过了一天,我又被这个人就这这个问题缠着问。

请记住,你是来学习的,重点是整体的知识内容,不是具体的某一句话。

说难听点,书就完全没错了?出版书不还经常出修订版。而且很多事并不是非黑即白,你根本不能强求一个确定的答案。

比喻一下。一处景点的柱子是米白色的。A写了段文字描写这个景点,其中写到柱子时用的形容词是“浅黄色”。B也参观了这个景点,他描述为白色的柱子。
有位网友看了这两段旅游介绍后迷糊了,他就纠结啊纠结,饭都吃不好,旅游也不想去了,到处问、到处找其他人的指南看,就想知道这个柱子到底是浅黄色还是白色。

举个正常的例子:练字,有的人一直在纠结握笔姿势,怎么握才对啊?我怎么用着用着又变回去了?
你是来练字的,先练了字再说,握笔姿势不重要,有的人用脚都能写好看,你握笔姿势不是所谓的标准姿势重要吗?
(重点是对笔的掌控,对笔画跟结构的理解)

同样的,阅读文本时,请记住,要关心的是文本编写者要传达的主要想法,而不要去抠他的某句话某段话。
哪怕他哪句话写的不和你意,但又如何,你只需要注意他的核心思想。

我前段时间看一个数码爱好者想说明“便宜的东西并不是性价比高的东西,反而是中端产品,因为各大厂商竞争内卷,买到性价比高的东西几率更大”。
但他全文没有这么写出来,而是简单的论证为100元买的东西、可能成本是30;而300买的、成本可能是250。
结果导致很多人以为这位爱好者是在鼓吹中端产品,一棒子打死低端产品。

纯粹私货时间

年纪越大,越对与人沟通这件事感到心累。
我发言如此小心、细致、认真,但还是有被人无视的时候。

比较常见的是去找厂家报修,整理了故障情况说明,视频实录,我尝试过的操作,我验证过确定没问题的内容(也带图片)。
结果对方回复过来的内容就是让我去重复我早做过的事,车轱辘来回扯,也再操作一遍并发图过去,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开头。

也有就是前面说的,遇到对某一句话死磕的人。遇到这类人花时间替他解答,可能过段时间他又蒙了,又来找你。

我之前在一个群聊里花了2个小时给一个人解答问题,同时我建议他去看一下正统出版的专业书,别光看别人的文档。
到了第2天,他截图了一张我也不知道什么书的,反正就光秃秃的一句话,又来接着问。
后来第四天,第七天都来,都是同一个问题,他就是纠结,必须弄明白。

还有就是会因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,被抓住输出。

印象深刻的是在工厂,设备生产的时候,回收罐原料溢出到地上。
(介绍一下,是有个类似泄压阀功能的三通阀,压力过高就转回料管到回收罐,泄压后需要手动把阀门调过去。)
原料溢出后,我紧急调低了设备单位时间工作效率,同时找人去回收溢出的原料,另外瞟了瞟姑且确实故障原因。
(不是要紧事就不停机,启停一次消耗很大)
就在我拿好工具准备也过去收拾原料的时候主管过来询问。
我就说了情况,还有“应该是管道还有在往回料罐打,那个阀门不到位”。
说完这句话主管就冒火了,“应该?不要说什么应该,是就是,不是就不是,不要提什么应该。你也别整天看手机看手机,这就是没手动调回阀门才漏的料吧”一顿骂。
直到前面那个被我叫过去收拾原料的同事大喊那边还在漏(还有料往回收罐打),主管这才闭嘴。
最后设备停机,拆开才确定就是三通阀的密封圈变形,导致虽然走的主管道,但还是有一部分原料往回收管道过去了。
这是我毕业那年去工厂遇到的事,类似的还有两次,加上当时工厂车间环境差,食宿条件也不好就跑路了。

当社畜后,在工作中遇到这类事越多,就越对交流感觉厌烦。以至于我越来越少去当群聊和事佬,萌新的热心大佬。

现在有人来询问问题,我分享自己的知识见解时,如果对方看起来没怎么在听也会变得很毛燥很火大。

唉、如果要分享知识,还是写文章好了,对方爱看不看,看了后懂还是不懂都不去管。
说到底,这其实都是对方自己的事,我又没收钱。